以下為個人觀點,內容僅供參考,不代表中國棉花網,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,否則一切后果由個人承擔!
11月中旬以來,ICE棉花期貨主力合約上破73美分/磅整數關口,船期、保稅、清關外棉報價呼應上漲,但鄭棉主力合約CF2101合約卻未能站穩14500元/噸,多空雙方仍在14000-14500元/噸區間“角力”(此廂體也是目前大部分新疆機采棉的平均成本線,含財務成本、短倒及倉庫“包干費”等),“上有限高,下有托底”的行情仍在延續。
從調查來看,雖然大部分棉花貿易商、期現公司都已挾資入市,但因期貨盤面價格僅覆蓋軋花廠的皮棉成本(套?;螯c價銷售3128級及以上等級指標的機采棉有利潤,不符合倉單生成條件的批次虧損較大),棉花加工企業惜售情緒偏重。
為什么鄭棉短期很難有效突破14000-14500元/噸區間呢?筆者歸納如下幾點:一是11月中旬以后,棉紡織廠、服裝企業及終端產品銷售明顯放緩,累庫現象回升,江蘇、山東、河北等地部分中小紗廠減產甚至停產比例回升;二是臨近年底,中下游企業還貸壓力不斷上升,而終端產品銷售回款一般需要1-2個月,增加了棉花、棉紡織企業12、1月份拋貨的風險;三是歐美新冠疫情加劇,對全球經濟復蘇、貿易、運輸、消費等沖擊不容低估,一些機構預計2021年上半年疫情防控仍很不樂觀,金融市場、股市、商品期貨市場走向充滿變數;四是隨鄭棉持續在14500元/噸附近盤整,一旦短期無望反彈到15000元/噸上方,加之年底銷售、回款壓力增大,預計鄭棉有效預報、倉單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;五是近期人民幣大幅升值抵消了ICE上漲的影響,實際清關美棉、巴西棉等成本“不升反降”,對國內棉花現貨價格施壓。(佚名)
(責編:李偉 電話:010-58931122-286)